
一场户外光影艺术的盛情邀约一次公共艺术与自然空间的有机结合
一回公共艺术实践的大胆探索
风景区,又称新安江水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境内。占地面积982平方公里,千岛湖湖形呈树枝型,湖中大小岛屿1078个,千岛湖中大小岛屿形态各异,群岛分布有疏有密,罗列有致。2010年,千岛湖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千岛湖与加拿大渥太华金斯顿千岛湖、湖北黄石阳新仙岛湖并称为"世界三大千岛湖"。千岛湖水在中国大江大湖中位居优质水之首,为国家一级水体,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
视频创作者:方高庆(视频来源:千岛湖旅游官方公众号)
“光影万象·千岛湖国际光影艺术双年展”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淳安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国内首个以光影媒介为主的艺术双年展。展览延续了“光影万象”的艺术主张,是运用“光影”媒介将国际化的艺术创意与地域性的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并融入公共水域空间的一次重要尝试。它通过艺术与地方文旅的新型融合,进一步推动千岛湖文旅产业的发展,在实现艺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同时,推广社会美育,实现美美与共的公共艺术价值。
《落羽》by 景育民
首届“千岛湖国际光影艺术双年展”采取公开征集与特邀方案相结合的选取形式。总计收到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208位艺术家的258件作品方案。经过艺术委员的多轮评审,最终确定26件入选作品。
本届双年展希望将公共艺术作品与千岛湖的自然及历史文脉相结合,在经过近4个月的筹备、制作,并克服大量技术难题后,所有作品均成功在水域空间(包括水面与水底)进行展示。这种形式将千岛湖的自然与历史文化特色呈现在世人眼前,同时拓展了公共艺术实践的空间边界。
其中有1/4的作品结合了观众与水体的交互,在将公共艺术带入自然空间的同时,实现创作过程的生态化;有近1/3的作品涉及水底世界,以艺术语言融入千岛湖的历史文脉;还有1/3作品融入千岛湖的湖山景象。
《探》
创作者:郑靖

这件作品延续了我一贯的创作脉络:邀请观众一起去探寻或感触一个更大的,或被日常生活忽视的世界。结合千岛湖的历史情境与环境特征,《探》选择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水下区域,一片被覆盖的历史空间,也是一次保存完好的事件。在遭遇历史的瞬间之中,人可能因为游于艺而感触到置身于此刻此地、此情此景中的自己,最终通过感触与历史的关系探寻自己。
《碧水云肩》
创作者:赵明

云肩,我国古代服装史上的一朵璀璨奇葩。作品基于传统创意,从云霞落日、晴空散虹映照下千岛湖美轮美奂的意境创造出发,将这种寄托着民族情感和理想的造物创意应用于水光云影的公共艺术创作中,意欲将这种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反映古人高超技艺以及民俗学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应用于千岛湖的当代水景营造,营造碧水云间的芙蓉出水情境,借此唤醒民俗生活记忆、复兴民间技艺,在当代意识中重塑并彰显中国文化的浪漫和自信。

《水月流光》
创作者:寇树德

秀水之美在于静谧澄怀的灵动,幻月之思在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愫,流光之彩在于不期而遇的瞬象,作品结合岛上滑索娱乐设施,通过激光与摇头喷泉发生装置,呈现凌空水月之象;为滑索游客营造一种穿越水月光环的体验,体悟水月流光的哲思,同时也为其他游客呈现凌空水月的视觉奇观。
《落羽》
创作者:景育民

一片洁白的羽毛飘落在千岛湖面,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落羽》以白鹭的羽毛为创作元素,以装置艺术的空间形态融入光影艺术媒介,以诗意的东方人文语境构建千岛湖“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的唯美意境。
山水之间,圣洁的羽毛似泛舟在设定的场域内,随着湖水的波动禹禹慢行,给人以曼妙飘逸的视觉感受。
入夜,通体发光的《落羽》与虚幻的倒影交织在这幅优美的画幅之上,又如一弯明月倒映在寂静的微澜,呈现白鹭在这里繁衍生息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浪漫邂逅。
《万物生》
创作者:张增增
千岛湖的水杉是我国特产孑遗珍贵树种,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称为植物王国“活化石”。在这里把千岛湖具有代表性的“水杉树”作为原型,在水中伫立一棵用不锈钢雕刻而成的水杉树剪影形态,表面镂空,内藏数码光点。岸上观众用水炮对准树喷射水柱及光线,即可有能量之光沿着树干至树梢依次亮起,直至点亮这棵用灯光组成的“水杉林”。灯光在此化为能量的传递,以此“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流光之环》
创作者:徐戈
作品以竹的造型在水面上围合成一个封闭的环形,中间隆起的造型既象征着一种能量的传递,又是对远处山脉和岛屿的呼应。夜晚的灯光编程表现出能量递进的效果。


作品“Seed-000223.Rosa”是艺术家从对植物种子的观察中获得的灵感,创作的系列作品之一。这是来自宇宙中遥远星系的一颗“种子”,是对未知的渴望,是生命的能量。这颗种子穿越亿万光年的距离,来到我们的世界,带来神秘的力量和希望。它是一种象征关乎与“道”,它是我们连接天地的法门,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一切生命的种子都植根于我们的心中。
《适应者的旅程》
创作者:Jean F. Gavoty(法国)
我以一个非常普通的物体--旅行电源适配器为基础,创作了一个漂浮的光影雕塑,并将其与庄子的一首著名的古文《逍遥游·北冥有鱼》联系起来。通过放大适配器尺寸,使它成为一个象征着当地电力能量的符号,无论人在哪里。通过放大适配器邀请我们思考这样一个事实: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在地球上所有的人之间分享这些资源,同时努力规划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应对其迅速增长的稀缺性。

《KRANS》
创作者:Maik Mager(荷兰)

作品是一件花冠形式的漂浮雕塑,旨在向水下狮城致敬。 狮城在1959 年为长眠水底,变成了一个神秘且美好的记忆。古城的迁移和时光变迁就像影子,而花冠仿佛就像一盏灯,提供了点亮水库的最好契机。
花冠的枝干和枝叶由不锈钢制成,树叶上有孔洞。白天太阳照耀的时候,它会在水面上投下阴影形成光斑,而夜晚当月亮在花冠的圆圈上空时,就会形成花冠环抱明月的美景。光与影Light and Shadow 也是向水深40 米的湖水发起的一次深情问候。
《水下之光》
创作者:臧雪

千岛湖有丰富的水下历史文化资源,随着岸边的拉链缓缓拉开,湖面露出了水下耀眼的光芒,不禁引人无限遐想沉睡于水下的神秘世界。
《浮光掠影》
创作团队:AHAART
作品以千岛湖整个空间的核心水元素,结合中国民间传统手艺蛋雕的形式进行重新转化,以水滴的形态展示。以九姓民俗为内容主体,从水上到陆地,构造新的秘境风景。内置灯光构件及旋转电机组件在水面上展现千岛湖的名俗历史形态。作品以水为媒介,划开千岛湖的神秘面纱,在水光幻影中将观者带入九姓渔民波光粼粼的水上生活。

《共振光线》
创作者:Masashi Takasuka(日本)
远处的山,平静的水,新鲜的空气,温柔的微风.......
有序的安排,柔和的变化。这些形式与自然之间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的美。
大自然的节奏与作品的呼吸是同步的反映在水面上的光板的闪烁与大自然的呼吸是同步的。呼吸的微妙差异带来了大自然的魅力。
自然和人工,有时是冲突的,有时是对应的。光线与大自然产生了共鸣。

《世界看这里》
创作者:姚浩澜

使用超现实创作手法,将5G数字世界标识--鼠标放置于静谧的千岛湖水面之上,通过微风击点水面,产生涟漪,让世界焦点聚焦于千岛湖。

《镜月》
创作者:王中

《镜月》是一组互动灯光影像装置作品,作品运用水中镜像屏幕和水岸灯光装置,通过公众在光束之间触动红外感应及肢体表演参与,转译为多变的光影可视化运动,从而诗意化的表现出“人挚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诗意,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境中,映照出人们身心的回归与安宁,从而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到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桑那。

《咕咚咕咚》
创作者:胡泉纯
作品“Seed-000223.Rosa”是艺术家从对植物种子的观察中获得的灵感,创作的系列作品之一。这是来自宇宙中遥远星系的一颗“种子”,是对未知的渴望,是生命的能量。这颗种子穿越亿万光年的距离,来到我们的世界,带来神秘的力量和希望。它是一种象征关乎与“道”,它是我们连接天地的法门,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一切生命的种子都植根于我们的心中。
《潮汐湖》
创作者:Monika Lin(美国)

湖泊有半日(每天两次)潮汐模式,这些潮汐模式太微妙而无法看到,但却是恒定的。多年来,流水的影响累积起来,在几年内重新雕刻了海岸线。同样,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创造了建筑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起来,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一些地质学家认为,人类世始于工业革命,而另一些则始于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然而,正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微妙事件的积累继续建立了这个时代。“潮汐湖”是一个隐喻,表达了这种向与人类思想或行为有关的新地质时代的转变。

《水的厚度》
创作者:NIEK VAN DE STEEG(法国)

该岛风景如画,但当你仔细观察时会发现它水位极低。这种低水位是自然现象还是干旱造成
的?还是因为人们是想清理河岸,降低千岛湖的水位?通过蓝色的灯光,我们想展示岛屿的美丽,同样,我们想给水位的降低画上一个问号……
水位的降低通过蓝色的光线展示。这些蓝色的线条围绕着岛屿环形展开,高度上完美间隔,将水的厚度具像化。
《卟噜》
创作者:陈芷豪
水下深处升起一个个环形气泡(涡环),在灯光的渲染下炫彩剔透。通过编排,涡环时而形如入水阶梯层层叠叠,时而形如湖底秀水之灵的音波,时而形如密集的争食游鱼。水下涡环发生器阵列排版作品根据预先设定的激发顺序,构成多种不同造型的涡环阵列。

《梦幻千岛》
创作者:刘元捷

作品构思源于千岛湖的千岛形态,将千岛湖的岛形还原成一个个镜面的漂浮物,灯光在“岛群”之上萦绕,就如同《少年派》中的奇幻海洋,星星点点,营造光影梦幻的效果。
《⽔上漫步》
创作者:Assadour Markarov(保加利亚)

⼈们总是想在⽔上⾏⾛,⽽这件装置艺术作品就坐落于千岛湖畔,由各式各样的人物剪影组成。他们形态生动、颜色各异,内部和外部均用不同颜色的线进行连接,在视觉上创造了“水上漫步”的趣味画面。作品的概念源自我从2008年开始专注的创作主题,旨在通过线性语言,在千岛湖的水面建构一种开放的交流空间。作品借助线在不同形态的人之间的反复穿梭,表达了一种将不同起源和文化背景的人联结起来的美好愿景。线与纤维通过此装置创造了一个认知与视觉、思维与物质对话的空间,这些用灯光勾勒的“人”,不仅行走在千岛湖的水面,也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与文化线索中。

《雾光山色》
创作者:百水艺术工作室

“千岛碧水画中游”赞美的是千岛湖特有的诗意山水景观。1078座岛屿,遥望之处,满目青翠,烟波浩淼,天下独绝。作品《雾光山色》以千岛湖诗意山水为缘起。作品造型以黄宾虹《新安江舟中作》画作的山水意向为蓝本,通过“光”和“水雾”构筑一副千岛湖诗意实景“山水”画卷。作品《雾光山色》强调与观众的交互性,在观景平台栏杆处设置一组《雾光山色》立体微景观,当观众拂过微景观山体时便可触发作品光和水雾系统,一座座由光和水雾构成的、虚实结合的千岛湖意境山水便呈现眼前。触摸不同形态的微景观山体便可唤醒相对应的作品山体。通过观众和作品《雾光山色》的交互,强化“千岛碧水画中游”的意境。

《月涌澄心》
创作者:陈克
作者意欲将大自然的脉动艺术视觉化。作品由水面和水下两部分构成,水面圆形装置内放置适量可漂浮球体,浮球随着千岛湖的风向和水浪自由漂浮。水下设置灯光装置,使之配合昼夜与天气变化,进而使作品借自然之力形象地模拟出月相的变化。

《通幽》
创作者:余晨星

矩形灯框的排列勾勒出吊桥优美的外形的同时形成光的通道,走在桥上就是进入时空的隧道,随着桥板受力倾斜运动,光的隧道也小幅震荡扭曲,光的矩阵失去规则的秩序感,人进入一种空间扭曲的幻觉。

《光织》
创作者:李佳逸

本作品采用淳安当地的传统技艺“八都麻绣”的纹样进行创作,具有象征性的麻绣纹样自水下古城蔓延附着在石头表面,以若隐若现的姿态,将这古镇的碎片呈现在观众面前。

《秋千》
创作者:尹宝,赖祥建

MANA APP,,,点击观看作品视频小程序
宁静的湖面上,当有访客进入最佳观看区域时,摇晃的秋千掀起阵阵涟漪......
但秋千实际没有触碰到水面。光本无形,却生涟漪。作品通过光与水的互动,使人感受光之形象。
《渔者之境》
创作者:管怀宾

不说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栖于舟上”,但至少也是常常借一叶扁舟抵达自在的心灵世界。历代智者文人常借“渔父”命题吟啸寄喻。从屈原“渔父”的哲思到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迈;从后唐主李煜的“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的自得,再到苏轼“渔父笑、轻鸥举,⋯⋯借我孤舟南渡”的情志。我们在古代众多的诗赋词曲中,都能寻见这超度烟霞的情境。同时渔钓隐者也是中国山水画中一个意远情深的命题,成为穿越岁月山河,推移时空凡象的形象意态。无论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还是米芾“丹青舟居”的佳话,都为我们形塑了那超然江湖的悠然。诗与画中的这一渔钓隐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山水世界观与处世状态,当然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归宿。
千岛湖碧水连天、烟云渺渺的景象,让我联想到“渔者”的话题以及庄子“秋水篇”种种意味深长的哲言;想到唐人张志和的“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那种“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也意会着王勃那著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感怀。我这次参展的装置作品《渔者之境》,其创作的动因,一方面与前文言及的种种文化渊源和地缘特色相关,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藉由装置艺术在某种特定场域的公共性、在地性,重温经典与当下交会的意义。同时就形式而言,旨在传达一种动静间的修行体验与内外通达的观念意趣,希望由此生成并触发更多有意义的超越视觉的想象和话题。